当前位置: > 必赢国际官方入口 >

数字化、智能化融合赋能绿色施工:全国行业观摩会聚焦中建三局乌

发布者:bet356官网首页
来源:未知 日期:2025-11-16 10:13 浏览()
2025年11月14日,“全国绿色低碳与数字化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暨项目观摩会”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。来自全国住建系统、行业协会、建筑企业、科研机构的400余名专家、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,参观中建三局实施的国际公路港口物流服务园CD(第二名)项目,观摩绿色、智慧、数字化现代建筑实践,探讨建筑业转型新路径。 本届大会以“融合数字智能,绿色建造未来”为主题,旨在落实国家绿色发展和智能建造战略,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建筑深度融合发展。晚上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副会长柴文忠、乌鲁木齐市建设局副局长陈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,强调现代技术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。 智慧平台统筹全局、数据驱动项目管理 国际公路口岸物流服务园CD用地项目作为自治区重点项目、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重要组成部分,总建筑面积约7.78万平方米。规划建设驾乘服务中心、电商商务商务中心、疤痕服务中心、电商孵化中心等复合功能空间。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,预计2026年9月全面竣工。 图为参与活动的市民在现场现场的观察和讲解。 项目以“智慧施工现场管理平台”为核心,融合BIM+GIS、BIM+5D等前沿技术,整合生产、安全、质量、技术、设备等七大关键管理环节,构建覆盖设计、施工、运营、维护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体系。项目经理陈雷表示:“平台就像项目的‘数据大脑’,实时采集现场信息,智能分析开发偏差,帮助团队处理有效偏差并进行闭环决策,真正实现‘一平台管一切’。” 在设计阶段,项目全面实施BIM正向设计,以三维模型作为统一数据源,实现“一模到底”,有效避免图纸冲突,从源头上杜绝返工。刘惠东 恩科长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的工程师比喻道:“这就像用3D打印机设计一座建筑,我们把建筑分成‘乐高模块’,在工厂预制,现场组装,大大提高了施工精度和效率。” 智能设备大显身手,机器人重塑建筑场景 施工现场,多台智能施工设备发布,展现了“无人监管、少人化、高效”的现代化工地施工新形态。 5G塔机远程控制系统依靠毫秒级低时延通信和多视角高清监控,将高空作业“翻译”到地面操作室,实现360°无盲点吊装,提升安全性和效率。未经训练的智能地磅与“数字云混凝土”系统无缝连接,实现整个生产过程商品混凝土从订购、运输到收货全过程实行电子化、透明化管理,确保材料100%合格。 图示导师介绍轻量型「造屋机」模型。 更引人注目的是各种建筑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。测量机器人、地面抛光机器人、砌块搬运机器人、抹灰机器人等“钢铁工人”每天24小时工作,广泛应用于地下室地面和砌体结构施工。生产经理孙敬明说:“过去,一台机器人可以完成五个人完成的工作,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,材料浪费率降低到1%以内,真正实现了质量和开发的双重控制。” 图为不同的施工机器人在不同的位置连续作业。 在加工过程中该项目将BIM模型数据直接导入数控等离子切割机、型钢装配工段和焊接机器人中,实现切割、装配、焊接全过程免操作、高精度作业,大大提高了钢结构制造效率和产品一致性。 绿色施工贯穿全过程,低碳理念扎根 项目积极践行“四节约、一环保”绿色施工理念,构建全面的绿色施工体系。通过水循环系统和AI智能喷淋降尘,实现水循环资源和精准控尘;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,通过低压为项目注入清洁电力,有效减少碳排放。 在施工技术方面,DPTA智能施工技术装配式机房采用模块化预制、现场组装的方式,实现“工厂制造、现场组装”,大幅减少现场作业和建筑垃圾。同时,项目大量使用无生产形式的钻孔技术、工具脚手架、预制混凝土路面等可回收材料,显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。 图为解说员介绍预制机房的模块预制及现场拼接区。 此外,项目积极引入海绵城市技术。拥有郁郁葱葱的绿地、雨水花园等设施,雨水调蓄面积达30%,外遮阳范围超过10%,营造出生态环境宜人的公园。 安全教育和质量管控升级,打造“主动预防”新范式 在质量安全管理方面项目采用VR安全警示教育、BIM+3D施工模拟讲解、高支撑模板脚手架实时监控等技术,推动管理模式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变。 VR技术再现事故场景,让工作人员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安全意识;而BIM+3D动画讲解则让复杂的流程变得清晰,让人“像看动画一样理解施工步骤”。高支撑模板脚手架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沉降、变形、轴力等数据,超限立即报警,为施工安全安装“数字哨兵”。 中建三局新疆分公司党委书记、总经理张恒总结,公司将继续遵循走“智能、绿色、集成”发展道路,推动智能建设与数字化管理深度融合,努力打造更多安全优质、绿色智能的精品工程,为新疆乃至西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 本次观摩会不仅是智慧建造、绿色建造成果的集中展示,也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实践样本,标志着我国建筑正在迈入以数据为引擎、绿色为背景、智能为特征的新时代。 (中国日报记者:毛卫华,实习生:张谦) WS69182442A310942CC4991961 https://xj.chinadaily.com.cn/a/202511/15/ws69182442a310942cc4991961.html 版权保护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包括文字、图像、多媒体信息、等)属于中国日报网(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)独家使用。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,禁止转载和使用。 Mags将评论发送至中国日报:[email protected]
分享到